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土塘养殖对虾应激症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土塘养殖对虾应激症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养塘角鱼为什么总是烂身?
该鱼生命力强、食性杂、饲料来源广、养殖周期短,是经济价值较高、市场潜力较大、适合我国南方农村推广的淡水名优养殖品种。但是,由于该品种的养殖规模相对较小,业内对其关注度较低,对其病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烂身病是多种淡水鱼类常见的重要病害之一,但是,不同养殖品种的烂身病的病因和防治方法有较大差异。塘鲺鱼的生命力强,却容易患病。
烂身病是生鱼、加州鲈、黄颡鱼等多种名优淡水养殖鱼类的常见病害,往往给养殖户带来惨重损失。不同养殖品种的烂身病的病因有很大差异,但以病毒、细菌、真菌等为主,如加州鲈烂身病以虹彩病毒最为常见,黄颡鱼烂身病则多为气单胞菌或弧菌感染,而生鱼烂身病则主要由丝囊霉菌引起,而由寄生虫引发的烂身病较为少见。病鱼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细菌或水霉感染,但在驱杀三代虫后病情都迅速好转,死鱼现象基本消失,疗效十分显著,因此,可以确定其为三代虫病。
据相关资料,三代虫可感染鲢、鳙、草鱼、鲫鱼、乌鳢等多种淡水鱼类,当大量寄生于鱼体的体表和鳃时,病鱼的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食欲减退,鱼体瘦弱,严重时可导致苗种大量死亡;但是,极少有资料提到会导致病鱼烂身。上述两个案例的病鱼体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溃烂,皮肤破损、肌肉缺失、鱼刺裸露,并粘附絮状物,从症状判断很容易被误诊为细菌性烂身或水霉病。再者,我们检测时发现,塘鲺体表溃烂处只有个别三代虫,容易被忽视,但皮肤完好处的粘液有大量的三代虫,这种虫体的转移给确诊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应予以注意。
需要特别指出,目前业内最常用的驱杀三代虫、指环虫等单殖吸虫类寄生虫的药物是甲苯咪唑,但无鳞鱼对甲苯咪唑较为敏感,尤其是斑点叉尾鮰对甲苯咪唑特别敏感,因使用甲苯咪唑而导致斑点叉尾鮰大量死鱼的用药事故屡见不鲜。尽管我们按厂家指导用量进行小水体试药时并未观察到塘鲺鱼出现明显应激或中毒症状,在土塘使用甲苯咪唑驱杀三代虫时也并未发现任何异常,但考虑到鱼类对药物的耐受度受水温、水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如需使用甲苯咪唑治疗塘鲺三代虫病,仍建议先小水体试验,确认安全后再全池泼洒。
养虾初期水为什么很难肥得起来?
有几种可能性,一是生石灰放多了,水的碱性大,藻类难以生存。这种情况应推迟放苗,等水质恢复正常再放。二是水温,水冷的时候也藻类难以生存。三是天气变化大。四是水瘦,水体缺乏营养,没有藻类必需的营养元素,这个买点肥水的药物就行了。五是浮游动物多,把藻类吃光了,这种情况等个7、8天就行了,浮游动物会因为缺乏食物死亡或者被虾吃掉。
养虾初期水为什么很难肥得起来?
都说养鱼先养水其实在养虾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重要,水不好想将虾养好那是很难做到的了,对于养虾过程中的养水其实与养鱼时的养水差不多,最关键的就是前期和后期的水质管理,前期是水质变化大很不稳定,而后期则是水体过肥易出现倒藻之类。至于你所说的养虾初期水为什么难肥起来?对于这一问题踏火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通常水肥不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早春低温,或者阴雨天气频繁,引起池塘接受光照不足。
池塘部分营养盐类缺乏或肥效消退。
消杀类药物残留过量,影响藻类和微生物正常生长繁殖。
水体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过多。
水中大型藻类(如刚毛藻、浒苔等)、水生植物(浮萍、水葫芦、水花生等)过多而影响有益藻类大量繁殖。
水体缺乏藻源(新开挖池塘、养殖初期未补充藻种、杀藻剂使用不当等)。水体缺乏碳源(碳为光合作用,藻类生长必需元素)
亚硝酸盐偏高、pH值偏高或偏低。
池塘漏水,营养盐类流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土塘养殖对虾应激症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土塘养殖对虾应激症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