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养殖 / 水蛭的养殖难度,水蛭的养殖难度大吗

水蛭的养殖难度,水蛭的养殖难度大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蛭的养殖难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水蛭的养殖难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水蛭僵苗了怎么办?

幼苗出来后,成百上千条小水蛭聚集在一起,它们生性喜欢群居,因此,给一部分幼苗进食增加了难度,小水蛭在三天内不进食。但三天后必须进食,否则,小水蛭就会慢慢消瘦死去。

水蛭的养殖难度,水蛭的养殖难度大吗

这是人工养殖很关键的一步,所以一定要让刚出生的小水蛭必须在5天内吃到食物。

小水蛭首次取食,称为开口食,在饲养时一定要注意多多投喂适口性好的开口食。

       为了尽量让每条小水蛭能寻到食物,所以有必要进行人工精养,将刚孵化出来的小水蛭集中在精养池里精养。

小水蛭在精养阶段,要严格把握雷雨天气的池边流水而使小水蛭往外爬出,应该在池盖上,盖上一层塑料膜,只要池边没有雨水的积流下池,保持池墙边干燥,幼苗很稳定,不会往上爬出,小水蛭喜欢新鲜水源及微流水。水位保持在40公分左右。因此,幼苗饲养期间每天要更换补充新水。同时装上一台微型增氧机,效果更佳。 水蛭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很多次的蜕皮才能长大。在蜕皮时,一定要保持水面宁静,切忌搅动水面。

1.培育池条件差

池水过深、淤泥又厚的池塘,水温回升很慢,蛭苗易沉底死亡或形成僵苗。

应对措施:蛭苗培育池选择面积不要太大、底泥厚度不要大于20厘米,放养蛭苗时水深控制在30~50厘米。

2.苗池中残留毒性大

由于清塘时药物用量大、水温低,药力尚未完全消失,或施用过量的没有腐熟或腐熟不彻底的有机肥作基肥,导致底层水中缺氧或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偏高,造成刚放人池的蛭苗大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

应对措施:根据情况施药、施肥,放苗前两三天可以用【解元蛭爽】进行解毒再放苗,或者可以放入几只蛭苗先试水,若这些水蛭在1天内无异常反应,可放入其他蛭苗。

水蛭幼苗一斤多少尾?

水蛭幼苗一斤600尾左右。

水蛭体长稍扁,乍视之似圆柱形,体长约2~15厘米,宽约2毫米~1.5厘米。背面绿中带黑,有5条黄色纵线,腹面平坦,灰绿色,无杂色斑,整体环纹显著,体节由5环组成,每环宽度相似。

有500条左右。

蚂蟥又叫水蛭,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幼水蛭生长不利。因此水温应保持在20 ℃~30 ℃ 之间

幼水蛭的消化器官性能较差,因此应注意投料的营养性和适口性,饲喂水蚤、小血块、切碎的虹蜕、煮熟的鸡蛋黄等效果比较好,而且应少食多餐。

幼水蛭特别喜欢清新的水,应勤换水。幼苗出来后,成百上千条小水蛭聚集在一起,它们生性喜欢群居,因此,给一部分幼苗进食增加了难度,小水蛭在三天内不进食。

水蛭苗有很多种的,价格也个不一样。刚孵化出的幼苗一斤三万条左右,市场价一毛五到两毛二的样子。半月苗一斤三千条左右,三毛左右一条。青年苗一斤两百条左右,价格一百二左右一斤。

农民与插队知青干过什么最苦最累的农活让你记一辈子?

我是75年插队知青。最苦最累的农活,就是“双抢”踩打稻机打禾。当年我17岁非常要强,和生产队长踩打稻机打禾,一天下来,全身酸痛酸痛,无法用语言形容,晚上睡在床上不能打翻身,默默流泪,泪水浸湿枕巾,至今四十七年过去了,还记忆犹新。

我们村没有插队知青,也没有和知青一块干农活的场景与感受。我们邻村有一个知青点。大队当时在公社党委的帮助下组建起来的知青队。因为离的很近,能听到也能看到里面知青的一些新闻趣事和生活场景。

劳动能改造人生,煅练他们的生活习性,打破它们一贯的性情习惯。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我村有位老爷们的自述。他当时在河南省粮食学院学习,赶上文化大革命,祖国各地,大河上下,省会城市让他跑了个遍。到了文革后期,已经到了毕业实习期,学校安排他们一批学生到湖北实习。男女学生都有,第一天他们到湖里劳动,有许多女同学,她们捂着鼻子嘴不敢下塘里去干活。一天,两天,三天过后,她们才适应环境。也不捂鼻捂嘴了,直接座在塘泥上拍打着玩起泥巴起来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蛭的养殖难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蛭的养殖难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 羊舍跨度是指什么意思(羊舍跨度是指什么部位)
下一篇 幸福绿宝的养殖,幸福绿宝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关推荐

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6467号-97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Copyright © 2005-2024 养殖资讯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