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鹦鹉鱼的养殖方法
鹦鹉鱼生活习性
鹦鹉鱼可以自己编织睡衣。他们织睡衣的方式就像蚕吐丝结茧一样。它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并利用骨盆和尾鳍在一两个小时内将其编织成完整的壳。这是它的睡衣。有时它的睡衣织得太硬,早上醒来的时候,它的嘴张不开,就会窒息在里面。
1、食性:鹦鹉鱼的食性多种多样。它们几乎什么都吃,包括人工饵料、片状、颗粒状、红虫、丰年虾、水虱等,而且相当贪吃。有特殊的消化系统。鹦鹉鱼用带齿的喙将珊瑚虫连同骨骼一起啃食,然后用喉牙将珊瑚虫磨碎后吞下。营养物质被消化和吸收,珊瑚碎片被排出体外。鹦鹉鱼的喉牙并不像牙齿那么锋利,而是进化成了石头形状。喉齿上颌面凸出,与下方凹陷重合。上下颌各有一排又一排又细又尖的小牙齿。小齿排列紧密,形成许多锋利的板片。每当一大群鹦鹉鱼游过时,珊瑚树枝的顶部就会被切断。
2、物理特性:鹦鹉鱼本身无毒。然而,鹦鹉鱼的一些食物是有毒的。鹦鹉鱼体内有分解和消化毒素的器官。因此,鹦鹉鱼不会受到这些毒素的伤害。但是,如果人们此时捕捞鹦鹉鱼,而其体内的毒素没有完全清除,鹦鹉鱼食物中的毒素就会传染给食用鹦鹉鱼的人类。因此,很多渔民建议贪吃的人不要吃鹦鹉鱼。
3、行为习性:鹦鹉鱼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热带鱼。每当涨潮时,大大小小的鹦鹉鱼披着绿色和黄色的皮毛,从珊瑚礁外斜坡的深水区游到浅礁滩和泻湖。鹦鹉鱼有特殊的消化系统。鹦鹉鱼用带齿的喙将珊瑚虫连同骨骼一起啃食,然后用喉牙将珊瑚虫磨碎后吞下。营养物质被消化和吸收,珊瑚碎片被排出体外。鹦鹉鱼的喉牙并不像牙齿那么锋利,而是进化成了石头形状。喉齿上颌面凸出,与下方凹陷重合。上下颌各有一排又一排又细又尖的小牙齿。小齿排列紧密,形成许多锋利的板片。每当一大群鹦鹉鱼游过时,珊瑚枝的顶端就会被砍断,露出点点白茬。
4、性格特征:罗马人和古希腊人特别看重这种鱼,视其为珍宝,不是因为它的美丽,而是因为它的团结互助精神。研究人员发现,如果鹦鹉鱼遇到针钩,它的同伴会冲过去帮忙。如果一只被渔网围住,其他朋友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想尽办法把它从缝隙中拉出来。因此,普通渔民很难钓到这种鱼。
饲养管理
1、温度:鹦鹉鱼对水温的要求相对较低,鱼体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人们常常认为鹦鹉能耐低温,所以它们把水温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事实上,血鹦鹉对温度相当“敏感”。在热带鱼中,它们是比较容易饲养的。但容易饲养是相对的。保持健康而不死是很容易的。是的,但是养好它们很难。在水温低、水温变化剧烈的情况下,鹦鹉鱼很容易因生理反应而失去鲜艳的体色甚至褪色,甚至出现黑色的条纹或斑纹。水温保持在28度左右,让鱼儿呈现出鲜艳的色彩,充满活力。长期生活在低水温下的鹦鹉会出现褪色问题,并且容易生病和死亡。
2、换水频率:根据我的经验,鹦鹉在换水的前2-3小时内颜色会变浅,但很快就会恢复红色。同样,如果超过4天不添加新水,鹦鹉也会失去颜色。因此,一般三天换水一次,一次四分之一次。保持水新鲜可以确保鹦鹉的颜色不会褪色。
3. 饲料
此鱼不得喂小河鱼。也许小河鱼的颜色激发了它们的返祖基因。只要喂小河鱼,鹦鹉的颜色肯定会变浅。血红色的鹦鹉会在喂小鱼的情况下存活下来,因为这些鱼很贪吃,不知道自己是饿了还是吃饱了。小河鱼的鳃也不利于鹦鹉。鹦鹉的鳃非常脆弱,小河鱼很容易带入病菌。我曾经把鹦鹉和大鱼混在一起,它们也争夺小鱼吃,但每次吃小鱼时,就会出问题。更不用说喂泥鳅了,所有的鱼都会不耐受,难以消化,更容易被污染。我做过几次实验,连狗仔队这样的鱼都不能容忍泥鳅。
饲料宜为红化饲料。 “虾青素”可以促进血鹦鹉的体色。如果虾青素能够被充分吸收,血鹦鹉鲜红的体色指日可待。血鹦鹉专用饲料中,饲料中添加了虾青素和“-胡萝卜素”,可以保持血鹦鹉的体色鲜红。逐渐在饲料中添加颗粒(可以增强颜色)会改善血鹦鹉的颜色。
习惯吃活饵的鱼不会很喜欢吃颗粒。一些水族爱好者可能自从买了鹦鹉后就开始给他们喂活昆虫,所以当他们改用颗粒饲料时,鹦鹉就不会吃它们了。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喂活虫之前,给一些颗粒(可以增色的),少量即可,让鱼适应。吃完后,喂你一直喂的活虫。待鱼适应后,逐渐增加颗粒。量,减少活虫数量,最后调整为颗粒饲料。另外,饲料的品牌要经常更换,不宜只喂一种。
喂活虾、丰年虾不错,可以增色,但成本较高,但也要注意消毒,剪掉活虾头上的硬刺,以免伤害鹦鹉。
4.光:鹦鹉对光敏感。需要定期、定量地给予强光照射。每天将其暴露在强光下1-2 小时,然后让它在较暗的环境中度过一天的其余时间。房间比较亮,没有灯光,但是光线足够了。但如果光线长期保持不变,鹦鹉的颜色也会变浅。即:给予定期、定量的光照,而不是仅仅依靠自然光。切记:光照时间不宜过长,关灯后鱼缸环境应保持相对昏暗。这样,一旦再次有光,你就会发现鹦鹉比以前红很多。如果鱼缸放在不面向太阳的房间里,每天要增加两个小时的光照,然后关灯。如果房间光线充足,在光线照射后要适当遮挡房间内的光线,使鱼缸处于昏暗的状态。这个方法我已经尝试过很多次了,请大家也尝试一下。
5、灯光颜色:有的鱼缸灯是白色的,可以换成红色灯管。换成红色灯管,可以充分展现鱼的红色。普通荧光灯会使鱼的颜色看起来呈蓝色。
6. 环境
您可能还注意到,鱼在放入鱼缸后的最初几天内会稍微褪色,这是因为它还没有习惯。随着他们的适应能力增强,他们会逐渐变得更好。因此,不要让它们受到惊吓,这是解决褪色问题的另一个经验法则。
另外,如果鹦鹉的颜色变浅超过三个月,基本上就不会恢复原来的颜色了。
养出体质强健、颜色鲜艳的鹦鹉鱼并不容易。每天定时定量投喂饲料,合理搭配饲料的营养,定期投喂鲜虾、小鱼。最好使用专门为鹦鹉鱼配制的人工饲料,其中含有虾青素和D型胡萝卜。直接饲喂素饲料不仅方便,而且可以使鹦鹉鱼的体色更加鲜艳美丽。
新进入鱼缸的鱼会因为水质的突然变化而变色。适应环境、调整水质后,它们会逐渐好起来。鹦鹉鱼缸里最好不要混养其他品种的鱼。水族箱内最好有大型水草、陶罐、沉木等供鹦鹉隐藏。不过,经过人工训练的鹦鹉鱼可以改变胆怯的习惯:可以经常敲击水族箱,让鹦鹉鱼形成习惯;只能喂一半的食物,迫使它们出来寻找食物;可以将它们与胆大的鱼混合以驱使它们进食。他们移动。
鹦鹉鱼的领地意识很强,同族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增加鱼的数量会减少打架的次数。由于鹦鹉性情活泼好动,也喜欢玩底沙。可以与玛丽、珀尔、剑尾和莉莉一起使用。神仙鱼是混养的;可以与大型、性情温和的鱼一起饲养。它们也可以从小就和体型较小的罗汉混居,因为它们的领地意识很强。添加青霉素和甲基蓝也会使鹦鹉鱼的体色变浅。增加光照、加强过滤、加厚过滤材料、加热到28度都是保持体色的实用方法。换水时一定要保持水质一致。当发现鹦鹉鱼褪色时,可以喂它们增色饲料或虾肉。但人工染色的鹦鹉鱼在养殖一段时间后肯定会褪色,而且这是不可逆的。一定要定期添加黄色粉末,去除水中的细菌,并及时清理沉积物中的粪便。
常见病
皮霉菌又称水霉菌、白霉菌,是观赏鱼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捕捞和运输观赏鱼时,如果不小心,可能会损伤鱼的皮肤,或者皮肤被寄生虫侵袭而损坏。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收营养,迅速发芽。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另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花状菌丝体。真菌刚开始寄生时,肉眼不易察觉;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经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缠绕并粘附在伤口的细胞组织上,导致组织坏死。随着棉花状菌丝日益增多,鱼体负担过重,导致游动异常、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导致死亡。治疗方法:为预防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
为了防止鱼受到伤害和寄生虫叮咬,可以在水中添加少量盐。当发现鱼体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盐水浸泡,每日一次,每次51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高锰酸钾溶液加1%食盐浸泡。 20至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二(1至2 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20至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二(1至2 ppm)的亚甲基蓝溶液浸泡20至30分钟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5ppm)呋喃西林溶液浸泡,或用百万分之0.02(0.02ppm)孔雀石绿溶液、百万分之0.3(0.3ppm)甲醛溶液直接倒入水族箱中抑制霉菌的生长。还可以提高水温来抑制水霉的生长。在水族箱顶部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天照射数小时,可以有效抑制或消除水霉菌的生长。
白斑病的病原体是小瓜虫。热带鱼全年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症状及病变发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及体表皮肤上有散在的白色斑点。病鱼虽然继续照常觅食,但常常聚集在鱼缸的角落里,互相摩擦。几天后,全身布满白斑,病鱼常常缓慢地漂浮在水面上。处理方法:将水温提高到28摄氏度。几天后,小瓜虫就会爆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并保持水温,病鱼就会基本康复。或者用浓度0.05%0.07%的红汞溶液,治疗水生鱼病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不错。将鱼用盐浸泡24小时,几天后就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