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泥鳅养殖技术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泥鳅养殖技术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泥鳅养殖方法?
1、养殖环境
泥鳅常生长在底泥或者淤泥中,养殖泥鳅可以选择向阳通风、水源充足且地势开阔的池塘,并向池塘底部铺上粘制土壤,栽种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为泥鳅提供躲藏、休息的场所。
2、养殖方法
泥鳅在夜间才会捕食活动,养殖时可以在上午八点以及下午三点为其提供食物,以鱼虾、昆虫、水蚯蚓、豆饼、豆渣等食物为主,且喂食三小时后,要为泥鳅清理池塘,避免食物残渣污染水质。
3、注意事项
泥鳅不喜强光,在光照过于强烈时要为其搭建遮阳网,维持泥鳅的正常生长,泥鳅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患上气泡病,导致死亡率升高,养殖时要定期使用木棍搅动池底,将水中的有害气体排出。
养泥鳅最简单的方法?
1.
养殖池与鱼巢设计:养殖池为闲置不用养鳖池,硬底化养殖池构造,养殖池规格型号为长15米、宽10米、深1.0米。饲养时对进水管、排水口进行简单改善,将进水管挪到侧墙上边,并且在进水管处接一直径为6~7公分的PVC塑料管,使进水口向养殖池正中间拓宽约40公分,另外在池底出水口上安装防尘盖,避免泥鳅鱼逃走。
2.
鳅种苗放养:苗木散养前10天,养殖池放水30cm,将20kg生石灰加水化浆后马上全池匀称喷洒消毒杀菌。3天后施底肥液肥,培养水面里的浮游动物,使鳅种在下塘后就能进食到一些天然饵料微生物。
3.
放养密度:放养密度的大小与疾病发生有很大的关系,若相对密度太大,超过一般鱼饵基础与喂养标准,使鱼种进食不够,造成缺乏营养,抵抗能力变弱,为鳅病产生造就了资源优势。因而,明确相对密度应充分考虑鱼身规格型号、喂养条件及喂养水准等诸要素。
4.
泥鳅的养殖技巧?
:泥鳅苗要从正规、有营养执照的养殖场进行选购,在选择鱼苗的时候要注意尽量保持大小一致。长度控制在5厘米左右,然后在运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最好是使用网箱运输。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导致泥鳅苗受伤,影响生长。然后到达池塘之后将网箱打开放在池塘内让其自由游进池塘内。在放养的半个月内可不同投放饵料。泥鳅的饲喂工作一般在晚上进行,因为白天的泥鳅活力是比较强的,可自行觅食。
3、日常管理:在放养后要注意每天定时观察池塘塘水的变化。要保证池水有一定的透明度,控制在36厘米左右,透明度可以有效的观察泥鳅的生长,及时解决异常情况。然后检查周围的围栏,防止破损进入泥鳅的天敌,导致泥鳅意外死亡。
养殖泥鳅苗容易遇到易繁殖、难培育的问题,目前苗种培育成活率一般在20%左右,如要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须讲究科学方法。
泥鳅孵化池最好是大于20平方米的水泥池,孵化出苗3天后,不急于分塘培育,采取原池培育壮苗下塘,期间投喂适量的蛋黄,培育1周后鳅苗长到1厘米左右,躲避敌害的能力增强后再分塘。
放苗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待1周后水体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苗,并在放苗前事先放入数尾泥鳅苗试水,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泥鳅苗方可正式下塘,池塘水深一般保持在30~50厘米。放苗前亩投放300公斤腐熟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3~5天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繁殖到高峰期,及时投放苗种。
每亩投放泥鳅仔鱼15万尾左右,泥鳅苗下塘后每天亩投喂泥鳅苗专用粉料或自制粉料,不主张投喂豆浆,豆浆虽然适口,但是肥水快不容易控制水质。培育泥鳅苗种的初期对水体溶氧要求很高,一般水体溶氧量每升应达到4~5毫克,采用喷头洒水增氧效果较好,水花小而密,不会对体质弱小的鳅苗产生伤害。池塘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以上,泥鳅苗经过1周培育即可分塘养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泥鳅养殖技术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泥鳅养殖技术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