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蚯蚓的养殖意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蚯蚓的养殖意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丝蚯蚓养殖书籍?
《蚯蚓养殖技术》是2002年12月1日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曾宪顺,该书叙述了蚯蚓养殖的经济意义,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对发展我国蚯蚓养殖业的几点建议。
该书叙述了蚯蚓养殖的经济意义,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蚯蚓的生物学因子,我国主要蚯蚓的种类和分布,蚯蚓的人工繁殖技术,蚯蚓养殖的日常管理,蚯蚓的天敌侵害、病害及其防治,蚯蚓的采集及处理,对发展我国蚯蚓养殖业的几点建议。
导蚯蚓是什么意思?
导蚯蚓通常指:引导或吸引蚯蚓的行为或现象,具体含义可能因上下文而异。
在农业和园艺中,“导蚯蚓”可能是指采取措施吸引蚯蚓到土壤中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研究表明,蚯蚓对植物抗虫性有两种作用机制,它们可以通过改变植物的生理状态来增强植物的抗虫性或耐受性。因此,农民和园丁可能会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和食物来源来吸引蚯蚓,从而利用它们改善土壤质量。
在自然生态中,蚯蚓是重要的分解者,它们通过消化有机物质,如枯萎的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蚯蚓还通过在土壤中挖掘隧道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这对于植物的生长非常有益。
总的来说,“导蚯蚓”一词可能涉及到多种活动,包括生态学研究、农业实践和环境保护等。
蚯蚓的习性和特征?
蚯蚓的特征:
有许多种蚯蚓在每一体节之内还有3~5个小沟,叫次生环节或体环。这与每一体节内部构造有关。第1体节称围口节,也是蚯蚓的头部。头节除有口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口的前部有1个非常灵活的口前叶,口前叶和围口节连为一体的部分称为合叶;口前叶与围口节分开的部分称为前叶。口前叶稍伸入围口节的部分称为前上叶;伸入围口节超过一半以上的称为上叶;全部伸人的称为穿入叶,介于前叶和上叶之间的称为混合叶。口前叶的形态,对蚯蚓种的鉴定具有一定的意义。蚯蚓在前进或摄食时口前叶起掘土、触觉、嗅觉和摄食作用。
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活动为夜行性,一般栖息在潮湿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为10~20厘米。蚯蚓喜温、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蚯蚓活动温度范围为5~30℃,最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温度在28~30℃时,能维持一定生长速度,到32℃时就停止生长;10℃以下时活动迟钝,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能造成死亡。赤子爱胜蚓和大平2号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蚯蚓食性很广,属杂食动物。
蚯蚓没有眼睛,但整个身体能感觉明暗。
蚯蚓透过皮肤呼吸,蚯蚓怕太阳晒,愿意在地下的洞里。
蚯蚓被切成两半,仍能活下来,长成两条蚯蚓。
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动物,但必要时也能自我受精生殖。
1、喜阴暗: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
2、喜潮湿: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
3、喜安静:蚯蚓喜欢安静的环境。生活在工矿周围的蚯蚓多生长不好或逃逸。
蚯蚓方言是什么意思?
"蚯蚓方言"可能是指在某些地区,人们对"蚯蚓"这个词的特殊叫法或表达方式。根据搜索结果,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在北京,有人称"蚯蚓"为"蠼群" ,在西安长安区,有人称"蚯蚓"为"油烟",在广东汕尾市地区,有人将"蚯蚓"称为"地蚓"或"环蚓" 。这些方言中的"蚯蚓"可能只是借用了字面上的"蚯蚓",并没有严格按照其生物学意义来发音。
另外,"蚯蚓"在一些地区的方言中,可能还用来作为其他动物的名字,比如在河南的信阳地区,"蚯蚓"被用作指代"蛇"。
以上信息来自于各地的网络搜索结果,具体的方言表达可能会因地域和个人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你想了解特定地区或人群的"蚯蚓"方言表达,可能需要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蚯蚓的养殖意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蚯蚓的养殖意义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