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是
一、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实践表明,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对农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当经济制度安排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相协调、经济政策适当时,就能调动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反之,经济体系结构超过或落后于农业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当经济政策错误时,就难以激发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潜力和发展冲动,可能导致农业垦殖停滞。
2、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也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总量持续增加,空间不断拓展,结构逐步优化,为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人地矛盾、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 21世纪农业发展将受到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三、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首要、活跃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劳动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再生产速度过快、规模过大,以及耕地面积减少,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与此同时,多年来,由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农民教育投入受到限制。农民收入低,没有钱投资自己的教育。导致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管理素质普遍偏低。低的。
四、农业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队伍。在许多领域,我国农业科研已跃居世界领先水平。但由于各种历史和体制原因,特别是由于科技投入不足的长期影响,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普遍较低,农业科研整体水平不高。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落后至少15-15%。 20年来,我国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2%,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超过70%。
五、农业投资:增加农业投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农业投资也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政策顺利实施的物质保障。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以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
二、如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
1、提供先进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技进步可以不断为农业提供大量先进农具、农业机械、运输工具、生产建筑设施等,从而改善和提高现有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生产规模,降低成本。降低和提高投入产出率。
2、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
技术进步一是可以不断为农业开发和提供优质生产材料,如化肥、地膜等,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可以培育和提供农业动植物新品种,提高投入产出比。三是可以为农业提供先进适用的农耕技术等,改进和提高各种农艺技术和水产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或者投入产出比,提高农产品质量。
3、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技术进步可以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农业资源的质量和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用;还可以促进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统一和协调,因地制宜。立足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原则,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地理优势,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能够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国家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避免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经营管理水平,保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高效、健康进行。
5、可以改变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整体发展。
农业技术进步可以不断改善农民的劳动条件,不断降低劳动强度,不断提高收入水平,从而调动农民推动技术进步的积极性。农民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一旦被农民掌握,必然会引起农民思想和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改变传统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习惯。
三、如何促进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一、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制定涉农新保障制度,建立农业增收有效机制。
2.加强农业新技能、新知识培训。现在,许多农村年轻人涌入城市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经济难以进一步发展。
3.完善各项补贴政策,加快出台农业投资相关法律,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加强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4.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农业科研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也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各地区特色产品的关键技术。 5.积极推进农产品认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力度。同时还加强其他农业项目开发,切实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农产品和农业项目发展。
六、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是做好现阶段农村工作的主要手段。
七、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农村经济想要加快发展,必须依靠外部力量,积极招商引资。各级政府部门要鼓励村干部从外部引进更好的资源,深入研究投资,抓住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项目。
四、如何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农业实用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实用技术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大学等各方加强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二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政府加大对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鼓励农民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实践技能。最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促进各类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效率与平安。
总之,农业实用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大学、农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各方的合作和努力,才能推动农业实用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
五、如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十四五”规划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主要任务
如何确保目标实现? 《方案》提出了13项重点任务:
01
实现巩固扩大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市范围内,按照先进示范、重点帮扶、积极推进等类别推进乡村振兴。
选择基础扎实、引领示范作用的区县作为“先行示范类别”,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争在全市率先达到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重点帮扶类别”主要针对原国家扶贫开发区县,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02
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推动实施“地藏粮、科技藏粮”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控“非粒化”,确保全年播种面积粮食不少于3005万亩,年产量不少于1081万吨,年出栏生猪达到1800万头,猪肉、鸡蛋基本自给,牛奶总产量达到5万吨,水产品总量产量稳定在5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80万吨,全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100万吨以上,供应“稻米”袋子”和“菜篮子”一直稳定。
03
打造成渝地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提升“川味”、果品、医药、茶酒等五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做强“世界美食文化之都”,建设国家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生猪生产基地、御穗面优质蔬菜生产带、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安岳潼南高产区——优质柠檬产业带、云南棉蚕产业带、长江上游渔业产业带,打造全球腌(榨)菜出口基地,打造“成渝辣经济走廊”。
04
推动“一区两集群”农业农村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主城区培育发展精品农业、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创新先导区、巴蜀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区。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市群大力发展“三峡农家乐”山地特色和高效农业,打造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优质脆李产业带、地道中药材产业带、草食畜牧业产业带。
渝东南武陵山城镇群展现民族民俗风情,体现山区特色,突出绿色背景,打造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美丽乡村适合生活、工作、旅游。
完善“一区两组”农业农村对口协调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一区”对“两组”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市级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
05
高效提升现代山地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格”的方针,大力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调味品、中药材、特色水果、特产等现代山地特色产业。粮油、特色经济林。高效农业集群。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打造10个百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园区。构建以“八味玉珍”、“三峡品牌”为龙头,50个区县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为支撑,农产品品牌为“1+1+50+N”的农产品品牌体系。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
06
加强农业技术装备支撑
争取种业扭亏为盈,努力打造西部种业高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聚焦生产需求,重点攻克一批农业科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全过程综合机械化,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07
建设“智慧农业数字村庄”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方面融合应用,丰富和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推动农业农村业务系统全面融合并统一到“云”上,构建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开展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综合应用的重要农产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村进城工程,推进“快递进村”,发展壮大农村电子商务。
08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区县乡镇规划和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农用建筑的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完善农村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实施“万村宜居”计划为抓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实现农商深度互联,促进农村消费改善和扩大。
09
全面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农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 “十四五”期间,我市每年培养2万多名高素质农民,同时培养一批二三产业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和农村发展人才。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壮大乡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0
建设长江上游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促进秸秆、农膜、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实施乡村绿化,推进农村石漠化、煤炭开采综合治理沉降区、三峡库区水流区。充分发挥“地票”、“林票”功能,盘活乡村生态资源,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落实十年禁渔“下半场”。
11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要以夯实基层为坚实基础,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作、公众参与、法律保障、科技支撑,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和传承巴渝优秀乡土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营造“看得见山、见得水、记乡愁”的乡村人文氛围。
12
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完善利益联动机制,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激活农民财产性收入潜力,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收入渠道更多、结构更优、可持续性更强。
13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大深化农村“三改”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三社”融合发展,促进小农发展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完善财政优先保障机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业开放合作,扩大国际农业合作,加强区域农业合作,加大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力度。
六、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应用基础研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弱。由于长期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应用开发,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基本原理、基础数据、基本方法不系统,从机制上的原始技术创新较少,原理、方法、技术、装置到产品。我国农机主要技术80%以上源自国外。重大装备的高效驱动、CVT变速器、传感器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90%以上依赖国外技术。农机专用传感器种类不足全球的10%。
七、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一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连续六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七连丰”。今年,尽管受到COVID-19疫情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夏粮和早稻产量均有所增加,秋粮产量呈现明显趋势。这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生猪产能全面恢复,14亿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手上。
二是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种植、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化肥、农药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4:1。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三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今年,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对500万以上返贫风险人口进行精准帮扶和动态清理,坚决守住脱贫攻坚底线。防止大规模返贫。
四是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通电、硬化道路、4G网络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超过68%。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制度。今年制定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力争“十四五”时期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
五是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建立。各地创新发展积分制、榜单制、数字赋能等治理方式。风俗改造持续推进,文明乡村风俗培育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