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方法 / 肉鸡养殖每日流程,肉鸡养殖过程

肉鸡养殖每日流程,肉鸡养殖过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肉鸡养殖每日流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肉鸡养殖每日流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肉鸡中后期采食“不跟天,不跟料”有没有好办法?

感谢邀请:用一个案例说明一下:

肉鸡养殖每日流程,肉鸡养殖过程

吴老板的朋友老王养了1万只肉鸡,每批到30天左右时,鸡群就会出现“采食量不达标”现象,这一批又出现这种情况。老王非常头痛,试过很多方法(青霉素、中药、腺胃炎药物),效果都不明显。

听说吴老板在蛋鸡上治疗疾病有一套,老王就问吴老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他的鸡多采食?吴老板说有个产品(胆汁酸)在蛋鸡上用的效果挺好的,建议他用一下试试。

老王半信半疑的拿了10公斤用用看,用到第二天的时候给吴老板打来电话说:老吴,你这东西真好用,用完我的鸡采食量增加了三袋料(80斤/袋)。用完三天采食量达到了正常量,吴老板也很惊讶!只知道胆汁酸在蛋鸡上效果非常好,没想到在肉鸡上效果也这么好!

以后的日子里,吴老板按照这个方案分别在肉鸡采食不跟料、不跟天的情况下使用,效果很好,屡试不爽。吴老板坦言:龙昌胆汁酸在增加采食,确保出栏这一方面解决了很多养殖户的难题。

饲料能量过高、饲料非常规原料存在、肉鸡长势快、体况脆弱、疾病风险因素多,由于众多不可避免的因素存在,肉鸡养殖户养殖的肉鸡普遍存在采食量低,不跟天,不跟料的现象。在临床走访中,我们发现养肉鸡的朋友们,除了担心疾病的发生,最担心的就是25日龄左右,鸡群一切都很正常,就是“采食量不达标”,这种比例能达到90%以上,很苦恼,但又没有办法解决!

如本文所述,胆汁酸能够在促进采食方面有作用的话,笔者认为胆汁酸在以下方面起到了作用:

1. 额外添加胆汁酸,迅速消化饲料中过高的油脂,解决内源性胆汁分泌不足造成的肝脏超负荷。

2. 胆汁酸能快速结合饲料中的各种毒素,促进肝细胞分泌大量的胆汁,使胆道畅通,同时大量的霉菌毒素,内毒素,重金属随胆汁一起排泄到粪便中,解除毒素,一身轻松,采食增加。

影响鸡正常采食的因素可以归纳三种:

1、影响正常食物运化的疾病因素,例如腺肌胃炎、肠炎、病毒性疾病等。

2、饲养管理因素,例如通风问题引起缺氧或感冒,或水的问题、没有净槽控料措施等。

3、免疫抑制性疾病因素导致的脾脏、肝脏、肠道生长发育缓慢。

可能还有其它原因,就这三方面就可以看出导致肉鸡中后期采食量下降的原因比较复杂,需要养、防、治综合防控。

养,可以说是饲养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雏鸡如何开食开水、如何净槽控料、如何控灯通风等等。需要养殖场自己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总结自己的经验,给饲养员指定一套可操作可衡量的标准流程。

防,就是建议把疫苗防疫做好,把常见病的发病规律摸索出来提前防治。例如腺胃炎,应该在一日龄时就对雏鸡做剖检,如果有肌胃角质层干裂出血现象首先用新双胃灵,成本低效果好。假如没有此剖检过程,等到十几日龄发现明显症状时再治疗,用药成本高不说,必然会出现大小不均匀的情况。再例如霉菌对鸡肝脏的影响,千万不能等到二三十日龄时鸡采食量低了,剖检发现肝脏病变再治疗。完全可以在雏鸡五日龄前用强力真菌灵治霉、解霉、保肝;二十多天用活力酶保肝解毒,成本低还符合鸡肝脏的生长需求。还有就是免疫抑制病,虽然不是每批鸡都有发病,但是我们不能用鸡去赌。在肉鸡免疫系统发育的黄金时间段(前7天)用黄芪多糖口服液增免,尽量解除免疫抑制为肉鸡中后期快速生长打下坚实基础。

治,主要是肉鸡中后期出现病菌感染引起炎症,采取对症的治疗措施。例如新城疫抗体低有发热症状引起鸡吐水采食量下降,可以用大败毒清热解毒,提高鸡的免疫力。例如湿热引起的腺肌胃炎、肠炎,用三黄败毒液+活力酶,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理气、提高胃肠动力,迅速增加采食量。

提高肉鸡中后期的采食量,需要综合防控,养、防、治缺一不可。单从治的角度用三黄败毒液+活力酶+大败毒对肉鸡中后期提高采食量,有明显效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肉鸡养殖每日流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肉鸡养殖每日流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 养牛牛犊多少钱一头(养牛牛犊子多少钱)
下一篇 羽虱有什么危害吗(羽虱有什么危害图片)

相关推荐

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6467号-97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Copyright © 2005-2025 养殖资讯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