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条件主要是什么
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我国农业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也从供给总量不足转变为需求制约。
这就决定了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我国资源禀赋特点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趋势。必须对种植业、林渔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效益。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1.优化农林牧渔业结构。优化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畜牧业、林业、渔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种植业和林牧渔业多层次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牧一体化、农林牧渔一体化,更加合理利用各类农业资源。 2.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我国种植业向来对粮食和饲料漠不关心。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经济,而且浪费农业资源。未来,在种植业结构上,要逐步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转变,实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的转变。饲料作物生产独立,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率。同时,要继续发展其他经济作物。 3.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在农村家庭副业的生产模式中,与家禽、牛、羊相比,养猪可以更好地利用闲置劳动力和农民生产生活剩余物,并能提供大量有机肥料。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生猪生产为主体的耗粮畜牧业结构。考虑到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已基本满足热量需要,但蛋白质摄入量不足,特别是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明显偏低,我国畜牧业结构应朝着节粮、优质、优化饲料回报率和高蛋白质转化率方向发展。 4.优化渔业生产结构。我国渔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加快海水养殖业发展,由捕捞转向人工养殖,加快淡水养殖业挖潜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快速发展。但渔业结构以海洋捕捞为主。捕捞强度持续加大,渔业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从捕捞转向人工养殖。 5.优化林业结构。我国林业的发展首先要从过去以林业产业体系为主导转变为以林业生态系统为主导。要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优先发展生态林业。在此基础上,努力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要。同时,要优化林种和树种结构,合理安排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材林等林种比例,注重营造不同树种混交林。种,特别是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 6.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在过去农产品供给不足的背景下,农业生产只能把追求数量增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甚至一些原本品质好但产量低的传统品种也不允许。我不忍心放弃我的爱。现在,主要农产品供需数量矛盾已基本解决,这使我国农业具备了在稳定提高产能的基础上把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放在首位的条件。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将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减少滞销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加快农产品品种升级,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 7.优化农业区域结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面向国外市场,注重标准化、精品化、规模化,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型蔬菜、水果、花卉、种苗等园艺产业;注重设施育种。大力发展以名优畜产品、水产品为重点的养殖业;大力发展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重点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大城市郊区:面向城市,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美化环境为重点,加强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粮棉油主产区:要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着力增强与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农产品竞争能力,减少通用品种,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化、特色化品种。加工需求;大力发展饲料作物,促进粮食经济——形成“三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建设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伸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西部生态脆弱地区: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加快发展优质棉花、糖业、果蔬、花卉、中药材、牧草、烟草、茶叶、蚕桑等传统优势产品,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牧区:要加强基本草场建设,增加草场承载能力,推动实施围栏限牧;发展草食畜牧业,减轻粮食需求压力。八、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开辟农产品新市场,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农业发展的机遇。市场空间。我国农产品特别是食品加工业整体水平还很低,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是:一、在产品结构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消费发展趋势,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收入高的农产品加工业需求弹性大,附加值高。 在产品功能上,要顺应现代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走向便利化(主食方便、副食方便、速冻食品等)、工程化(营养均衡) 、安全卫生、统一标准等)、功能性(保健功能)、专业化(婴幼儿、学生、老人等)、绿色(绿色食品)等方向。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目标
例如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及农业生产经营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智慧农业发展战略对策
1、提高产业竞争力,吸引高素质人才。智慧农业对于公众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和抽象的术语。为吸引各界有识之士投身农业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府相关部门应以农村电商为切入点,通过传统媒体和媒体对智慧农业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新媒体渠道,对智慧农业进行分析,通过对农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分析,介绍智慧农业的价值和创业机会,鼓励更多的营销人才、金融人才、物流人才、管理人才加入到智慧农业建设中来。智慧农业。
2.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装备优化升级。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扶持政策、专项资金等手段,包括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等,不断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减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降低设备费用。购置成本,鼓励农民积极使用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企业也应加快成长,不断提高资本运作水平,通过加快引进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来提高自身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精准、智能、科学的远程控制和管理农业生产。
3、加快完善农业科研体系,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强化农业企业科研主体作用,加强农业企业与其他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推动农业企业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农业机械装备并进入智慧农业建设体系,并因地制宜为我国不同地区提供适合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计划。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提升农业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加快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此外,要充分发挥已成功运营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参与智慧农业生产体系的管理,深入学习如何建设和管理智慧农业。
4、制定智慧农业行动计划,降低智慧农业发展成本。一是制定智慧农业发展战略,营造有利于智慧农业发展的环境。从国家宏观层面,要尽快出台智慧农业发展指导意见和行业规划,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继续出台有利于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在智能农机设备采购方面。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二是坚持经济效益最优原则,落实和推进农村信息系统建设。建议各省市政府依托国家“宽带中国”发展战略,建设农村信息网络,重点解决村村通互联网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与城市信息化建设不同。应根据农村经济实际发展现状,尽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低成本终端技术,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各地科研部门和技术部门需要相互协助,加强智慧农业信息资源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服务,提升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有哪些
2014年,中国农科院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示范,推进科技股股比改革试点种业科技成果带动了全院科技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包括
(二)加快“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和高科技农林企业的共同努力[11]。政府管理部门要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协调科研人员、示范企业和生产一线人员的协作,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扩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农业领域的影响力。农业生产,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素质,增强农业技术服务能力。科研人员必须关注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把科技下乡、深入生产实践。例如,依托农业科技发展,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结合滴灌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资源效率,生物发酵技术有效实现秸秆利用还田等。最终实现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高新技术农林企业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增加农民对新技术的信任,促进新技术推广。农业生产者,要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标准看齐,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管理能力,找到一条出路。适合当地经济、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科技生态农业。
(三)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产出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谋划和实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目标。着力推动降本增效、高质量安全、绿色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水平,全面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12]。农业科技发展要从增加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入手,以质量为重点,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林牧副渔有机结合,走农业科技发展道路。要创新体制改革,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改善资源配置,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充分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高科技农业和互联网+农业。要改进经营方式,开拓市场,建设休闲农业、生态农业。
科技就是生产力,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支撑。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阶段。建设社会化农业、市场化农业、生态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进步。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加快农业科技探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六、农业科技转化成果实例
在奥地利,有机农业非常发达和完善,有机产品也销往国外,在世界各地享有非常好的声誉。
奥地利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丰富,人少地多,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均匀充足。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当地农牧业较为发达。
奥地利农业采用小型私人农场作为生产单位。由于平均耕地面积较大,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经营已基本实现。
奥地利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奥地利在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27年,有机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法首次引入奥地利;
1962年,第一个有机农业合作组织出现;
1979年,奥地利最大的有机农民协会——Ernte成立;
1980年,有机农民协会制定了有机作物生产标准,并于1989年纳入奥地利第一个有机食品生产标准代码——ACA(奥地利食品法典);
1994年,有机食品开始在超市销售。两年后,营销代理(生态土地)出现,旨在改善分散个体农户的弱势地位,增强他们的议价能力。
目前,奥地利有机农业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有机农业户数和有机农业面积比例均为。
奥地利的发展在环境和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两大成果。
如今,奥地利已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和水质最好的国家。
有机农业是奥地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驱,奥地利政府将进一步巩固其示范作用。
奥地利为何发展有机农业?
(一)政府大力支持
自1990年以来,奥地利有机农业得到了欧盟的大力财政支持。自1994年起,根据欧盟农业环保法规2078/92,有机农业生产者在转换期前后均可获得相应的直接财政补贴。奥地利政府还监管有机食品的营销。对有机农业协会等专业咨询活动给予适当补贴。同时,有机农业作为解决欧盟农产品极度过剩的好办法,已在奥地利民众中深入人心。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一些热衷于有机农业的企业、社会团体和城市居民也自愿在基础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向有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各种形式的资金支持。
(二)成熟的有机农业协会
有机农业协会是奥地利有机农业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农民发展有机农业依赖一两个有机农业协会。有机农业协会与政府的有机农业推广工作相辅相成。与政府的工作相比,协会的工作
工作更加细致、具体。主要负责新会员的申请、协会会员的组织管理、监督、抽检、技术咨询、市场营销等工作。目前奥地利主要有七个有机农业协会,包括ABG、SGS、BIOS、LVA、LACON、GmbH、BIKO。
(三)消费者有机食品认知度提高
奥地利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知度很高,这是奥地利有机农业成功发展的原因之一。笔者于2007年8月10日至11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的BILLA.Hofer超市和有机食品店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消费者了解有机食品,84%的消费者能够辨别正确有机食品的定义。而主要特点是96%的消费者曾经购买过有机食品,80%的消费者经常购买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消费主要集中在30-45岁、中等以上文化程度、中上以上收入水平的人群。
(4) 完善的营销网络
目前奥地利有机食品的销售形式是:有机农场作为有机食品的批发市场,销售给超市、有机食品商店等二级销售点。连锁超市是有机食品销售的主要渠道,占有机食品市场份额的70%。此外,有机食品专卖店占20%,另外10%为直销。有机食品餐厅直接消费、网络销售等营销方式。营销渠道多元化。完整的营销网络体系是奥地利有机农业成功发展的基础。
(五)健全的有机食品认证体系
奥地利拥有三位一体的有机食品认证体系。首先,联邦社会保障组织部的职能是执行EU 2092/91法规。主要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免受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防止生产者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其次,联邦经济事务和劳工部根据EN 45011 (ISO 65) 对有机产品进行检查和认证。最后,联邦农业部、联邦林业部、联邦环境部和联邦水资源部主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六)自然区位优势和分区合理性
奥地利具有发展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势。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是一个内陆国家,多山、多河、多湖。东部阿尔卑斯山纵贯全境,山区占全国面积的70%。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形成维也纳盆地。奥地利气温温和,属温带阔叶森林气候,年平均气温7-10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00-900毫米。国家具有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区位优势,生态系统丰富多样。
此外,奥地利还结合自身的自然优势,对有机农业生产用地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