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质的养殖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水质的养殖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水蛭养殖技术和方法?
1.
选地建池
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小规模养殖,可在房前屋后挖沟,沟深1米,沟宽3米;大规模养殖,可以利用池塘,或者是水田挖连沟,宽3米,埂宽0.4米,埂高0.8米。沟内水深0.6米左右,沟两头分别设进水口和排水,沟底铺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栖息。
2.
水质要求
水源是水蛭生存主要条件,因人工养殖的水蛭密度较大,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换水并防止化肥、农药的污染,尤其是7-8月的高温季节,此时水温较高,在人工高密度养殖下,注意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3.
种苗放养
水蛭怎样养殖?
沟式养殖:在宅前屋后挖沟池,宽2~3米,深1米左右,长度不限,能保持0.6米的水位。沟池中放一些石块、瓦片、竹片等。有1/3水面种植水葫芦等水草,以供水蛭栖息和遮阴。池边用木桩或竹竿撑起80厘米高的尼龙网或窗纱围墙防逃。夏季应在池上搭建遮阴棚防暑,冬季保存越冬种蛭应覆盖塑料薄膜防寒。蛭种放养前10天,每平方米用0.5千克生石灰清塘清毒,4月初每平方米放养1~2厘米蛭种1 000尾左右。目前养殖的品种一般为宽体金线蛭,日常投喂的饵料主要是螺蚌,日投量为体重的3%~5%。一天投喂两次。沟养水体较小,水质容易变坏,根据水质情况每隔几天换水一次。饲养至9,10月份可达商品规格。
池塘养殖:面积几亩至十几亩,水深1米左右。池塘中种植约为1/3水面的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水草,不仅为水蛭提供栖息和遮阴,还可以净化水质。塘边筑围网防逃;围网入土20~30厘米,露出水面20~30厘米。池塘内建若干高出水面20~25厘米的产卵平台,供水蛭产卵,第二年的蛭种可以自繁自给。3月中下旬用生石灰清塘,每亩用75~150千克,一周后放水。4月上旬每亩先一次性投放300~1 000千克螺丝,让其自然生长繁殖作为水蛭饵料。幼蛭早期还可以投喂一些动物血块;如果水蛭生长良好,池内的螺丝不足,应补充投喂螺蚌,也可以适量投喂一些米糠等人工饵料。5月底6月初投放1~2厘米蛭种,每亩1~3万尾,9~10月可以捕捞上市。
养蚂蝗全套技术?
1、地点选择:养殖棚要建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厘米左右便于排水,土壤最好是砂壤土便于产取蚂蚱卵,在养殖棚地面上种小麦或玉米等单子叶植物,以备让蚂蚱食用。
2、建造面积:建造面积要按蚂蚱的多少来确定,每1万只蚂蚱约需15平方米,用角铁、木棍等建造棚的支架,再按棚的大小,用纱网做棚罩,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上拉锁,以防止蚂蚱跑出和人进出棚之用。棚高以1.5~2米为宜,为保温和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自然条件下养殖蚂蚱,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
最新养殖水蛭技术?
场址选择:考虑避风,容易受到太阳照射,而且方便进行排灌的地方。水质选择:在水量丰足,水质良好、以及周边环境无污染的地区,水温要保持在15-30℃的范围内最适合水蛭的生长发育。饵料选择:主要以螺丝河蚌为主,还可以适量地投喂一些昆虫的幼体和动物的血液。
目前最新的养殖水蛭技术主要包括优化水质管理、完善饲料配方、进行健康管理等方面。
在水质管理方面,需关注水质温度、PH值、溶氧量等参数,保持稳定的水质环境;在饲料配方方面,需要根据水蛭的营养需求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比;在健康管理方面,需要定期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保障水蛭的健康生长。同时,还需要注意养殖场环境卫生和生态保护,以提高水蛭养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质的养殖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质的养殖技术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